《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》课堂练习
一、 熟读课文及课下注释,自己翻译课文,并填空:
本文选自《 》,作者 ,名 字 ,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宗师, 时期著名的 ,儒家学派代表人,被人们尊称为 ,与孔子合称为 ,主张仁政。《孟子》是一部 的书。
二、 读课文,解释词语:
1、古今异义:
士: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:( ) 今义:( ) 是: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:( )今义:( ) 征:征于色 古义:( )今义:( )
所以: 古义:( ) 今义:( )
然后: 古义:( )今义:( )
2、通假字:
曽益其所不能 曾:
衡于虑 衡:
入则无法拂士 拂:
3、一词多义:
发:舜发于畎亩之中:
发于声:
拂:行拂乱其所为:
入则无法拂士:
4、词类活用:
使动用法:苦其心志 苦:
劳其筋骨 劳:
饿其体肤 饿:
空乏其身 空乏:
行拂乱其所为 乱:
动心忍性 动:
忍:
人恒过 过:
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:
出:
三、 翻译句子:
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曽益其所不能。
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
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
四、 细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
1、第一段列举的历史人物,经历上有什么共同点?
在作者看来,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,将会有怎样的益处?用原文回答。
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,论证“死于安乐”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?用原文回答。
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?
2、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;
3、请你说明本文的论证思路
4、孟子强调“逆境能成才”,现在有人认为:顺境也能成才,对此你有何看法?
5、请你谈谈对多难兴邦的看法;
6、本文第一段运用( )的修辞手法,举( )六个
人的例子,证明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。第二段在论述这一道理时,指出这
种磨难有三方面,有( )方面( )方面和( )放面,从而使
论证的内涵大大丰富。第三段探讨了( )和( )两个问题,强调
苦难、磨炼的重要性,从而顺理成章地概括出论点( )。
五、挑战阅读: 送董昭南序
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。董生举进士,连不得志于有司,怀抱利器,郁
郁适兹土。吾知其必有合也。董生勉乎哉! 夫以子之不遇时,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,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!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,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?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。董生勉乎哉! 吾因子有所感矣。为我吊望诸君之墓,而观于其市,复有昔时屠狗者乎?为我谢曰:“明天子在上,可以出而仕矣。”